聚焦辽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激发创新活力 服务创业实践

作者: 时间:2024-12-26 点击数:

来源:辽宁日报

辽宁日报记者 陈博雅

上个月,沈阳粼动仿生科技创始人、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博士生储逸尘带领团队参加了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参赛项目“粼动仿生——国内首创低驱动仿生开启无人渔场新时代”斩获全国终审决赛主体赛金奖。如今,项目已成功落地辽宁。

近年来,我省汇聚多方资源,积极培养和孵化创业青年项目,引导青年人敢闯、会创,培养创新创业力量,线上线下搭舞台,让大学生唱好创新创业“大戏”,为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难题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以“赛”聚才 激发创业活力

一直以来,我省高度重视双创人才培养工作,以“挑战杯”赛事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抓手,为大学生搭建产学研用融合平台。“挑战杯”省赛是进阶国赛的必经之路。为让我省参赛选手在“挑战杯”国赛中取得更好成绩,团省委不断完善省赛系统,优化办赛流程,动员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与。同时,积极促进大学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青年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今年6月,在2024年“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省不断优化专家评审库结构,提高评审质量,确保评审权威性。同时,配套安排往届获奖项目路演环节,促进选手交流沟通,为选手打磨作品、助力项目迭代升级提供条件。省内参赛高校还积极开展专题系统培训、模拟路演,为每个项目团队从组队、选题、内容、材料、答辩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指导。

为鼓励高校参赛积极性,扩大赛事影响力,我省将省赛金奖比例由10%提升至15%,给予校级赛事优秀高校“奖励性”名额,全省共有92所高校2139件作品参加省赛。最终,共有40所高校77件作品进入“挑战杯”国家主体赛决赛。

本届“挑战杯”竞赛,我省74个参赛项目获奖,其中8个项目获金奖,11个项目获银奖,55个项目获铜奖,创下我省自1999年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

优化服务 打造乐业空间

从“青年有为”到“青年可为”,思考不断深化,行动不断深入。

保护创新创业动力,助力创新创业成功。为持续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我省实施了“兴辽青创贷”金融扶持项目,帮助青年破解创业中遇到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面向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等开展专业化培训32场,培训1500余人。

去年,我省印发《辽宁省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支持高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建立相关成果与行业产业对接长效机制,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和地方、企业合作对接,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帮助创业项目落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在有关行业企业推广应用。

为鼓励推动我省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热潮,今年,我省承办2024年全国“挑战杯”竞赛暨服务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培训班,邀请专家就优秀作品规律及特点进行辅导解读,围绕竞赛宣传、成果转化、育人成效等主题深入交流,有力推动了大学生培育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

同时,瞄准机器人前沿技术动态、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需求,我省还举办2024年辽宁省大学生机器人科技创新大赛,带动全省广大青年学子积极投身机器人科创事业,推广普及机器人技术应用,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畅通渠道 实现“双向奔赴”

今年,依托我省科研项目,沈阳农业大学在阜新市彰武县创建的玉米生态密植小站项目,实现了耕种管收等环节细化,有效提升了玉米产量。据辽宁省乡村振兴青年突破队队长、沈阳农业大学团委书记柴宇介绍,从项目立项到试点应用再到公司创建,在技术、资源等方面都得到了有力支持,也促成了与沈阳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合作。

像这样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落地转化的实例还有很多。近年来,我省不断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注重科研项目孵化、落地,为大学生筑就创新创业成才梦,助力大学生融入社会发展。

既要赛场上的金牌,更要市场上的品牌,我省积极做好赛事“后半篇”文章,推动参赛作品与市场的对接转化。

今年,团省委组织全省50组“挑战杯”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赛道优秀项目参加中国(沈阳)国际农业博览会,并现场促成6个“挑战杯”项目与企业签订意向合同,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从“赛场”走向“市场”,实现高校与企业“双向奔赴”。近三年,共有83个获“挑战杯”省赛或国赛奖项的项目成功实现落地转化。

我省积极发挥高校“孵化器”作用,组织高校持续在推动校地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上用力,推动在产学研用、学科建设、人才交流等领域的务实合作,用“挑战杯”成果为乡村振兴发展赋能,构建“社会实践—振兴小站—创业项目—市场转化”的新模式新格局。

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面向未来,我省将通过科技经纪人、青年企业导师等专业指导,对接交流会、政策咨询等形式,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宽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渠道,进一步激励全省广大青年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中挺膺担当、建功立业。

黔ICP备09002237号-1;招就处就业办电话:0851-33834650,联系人:赵老师,邮箱:zjc1066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