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和人社部联合召开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透露, 2020届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874万,比上一届增加40万。对此,很快有媒体报道“史上最难就业季”。其实,如果对过往高校毕业生数据有所了解,就知道“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标题几乎是陈词滥调了,用“就业难永远在路上”似乎更合适。
高校毕业生人数过去20年始终呈上涨趋势,说明高校还没有停下扩招的脚步。更多的人能接受到高等教育,国民素质能得到提高,这是扩招带来的利好。但规模庞大的毕业生群体,让就业成了当下最大、最难的民生工程之一。
高校毕业生总量大,势必会增加就业的难度,毕竟在经济增速稳定的大背景下,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有限,尤其是优质就业岗位。但社会上盛传的大学生“白菜价”,并不能简单甩锅给毕业生人数多。因为即便是就业形势严峻,每一届毕业生中也总有不少人能找到心仪的工作,拿到满意的薪酬待遇。所以,大学生是不是“白菜价”的问题,核心关键是个人大学的努力程度和收获到的本领,不能一概而论。
那么,在如此庞大的高校毕业生规模下,大学生该如何突围“史上最难就业季”呢?
一、尽早明确规划
大学生就业难,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所以,大学生从入学伊始,就要时刻绷紧学习这根弦,不能有“玩一两年再说”的思想,更不能认为“大学轻松混过关就行”。而要想更好更快地实现好就业的目标,则需要尽早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为之去制定时间表、路线图,让自己大学的每一步都朝着有利于就业、有利于未来发展的方向前进。而现实是,很多大学生把大学规划、职业规划视为草芥,过一天算一天,甚至在最该学习的年龄过着养老的生活,让人唏嘘不已。
二、提升求职学历
对于应届大学毕业生而言,学历几乎是影响好就业的最大门槛,这也是为何近年来专升本、考研、读博人数节节攀升的原因之一。有了更高的学历,才能有资格去竞争更多好的就业机会。就拿本科生为例,要想读研,保研和考研这两条路哪一条都不容易。保研除了看本科院校是否有资格外,自己还要成为专业中的尖子生;考研则需要迎战“千军万马”,稍有不慎就只有来年再战。当然,学历不代表能力,但只有拿到了更高的学历后,你才能获得去大舞台展现能力的机会,毕竟谁都不甘心平庸。
三、转变就业观念
在很多家长和大学生的观念中,就业就是找个企业去工作。但在就业难的大环境下,其实大学生已经有了很多新的去向,比如说参军入伍、考选调生、西部计划、参加“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等。当然,这里面的每一个都是利弊并存的,也并不会成为就业主流,但它可能会适合某些学生。所以,在进入毕业季前,要全面了解就业渠道,转变就业观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去发展,不能盲从他人,更不可听安排。
四、降低就业预期
有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由于自己过高的预期。在就业难的形势下,大学生更应该有合理的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如果过分的看中第一份工作的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结果可能是处处碰壁、处处不满意,极大地挫败自己的就业积极性和信心。当然,降低就业预期并不意味着就是委曲求全,在就业行业、岗位、发展空间等方面仍要谨慎对待。
就业难,虽说已是老生常谈,但恰恰也不断在警醒着大学生。提早规划,有针对性的应对,相信攻克它并不是太难之事。至于大学生是不是“白菜价”,完全看你怎么做了!